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计科目中的中年危机!

徐甘木 徐甘木
2024-08-28

前两天的文章写了合同取得成本(披着成本外衣的资产),今天来讲讲合同履约成本。


合同履约成本同样是一项披着成本外衣的资产。


其实大家看名字,就能了解的七七八八。


所谓合同取得成本,就是为了取得合同发生的增量成本;


所谓合同履约成本,就是取得了合同之后,执行合同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毕竟取得合同只是起点,履行合同才是重点,并不是只要拿了合同就万事大吉,不履行的话,还是没收入。


有老铁说了,合同履约成本看起来挺简单啊,直接把履约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计入这个科目就结束了。


非也非也。


履约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只是归属于合同履约成本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如果一项成本是履约过程中发生的,它不一定属于“合同履约成本”;


但如果一项成本是“合同履约成本”,那它一定属于履约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如何区分呢?


一个前提+三大板斧:


前提:不属于其他会计准则规范范围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成本,如果这些成本判断下来属于存货、无形资产或者固定资产等,那就优先确认为存货、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如果不属于,再根据三大板斧判断是否属于“合同履约成本”。


三大板斧:


1.该成本与一份当前取得的合同直接相关


这个好理解,如果跟合同都没啥关系了,还算什么合同履约成本。


2.该成本增加了企业未来用于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


这个资源是啥意思?怎么样就算是增加未来用于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了?


核心在于有没有积累,是否可以产生未来的经济收益。


如果成本的发生带来的是有积累的成果,可以产生未来的经济收益,那就算增加资源;


如果成本的发生只是即时性的指哪儿打哪儿,在产生经济收益的当下就被消耗,无法产生未来的经济收益,那就不算增加资源。


就像大家常说的中年危机,打工打到35岁,很可能会被淘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工种都会这样。


中年危机产生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所从事的工种没有积累,干的活儿仅仅是消耗时间,无法给自己将来转型或者更上一层楼提供任何助力。


有些工作,看似工作了十年,其实日常工作机械重复,只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这种工作,招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花不了多久就能立马上手,而且年轻人精通熬夜的十八种姿势,给点钱就玩命干。


没有积累的工作,何谈什么资源?被替代是宿命。


而有积累的工作,是每多工作一年,技术、人脉、影响力等等资源都在不断提升,被替代的难度极高,越老越吃香。


同理,没有积累且无法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履约成本,不配算“合同履约成本”。



3.该成本预期能够收回


看过上一篇文章(披着成本外衣的资产)的老铁都知道,这里的预期能够收回,不是说收回投入就可以,而是收回投入+合理的毛利。


理论部分讲完了,下面说个例子: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为其信息中心提供管理服务,合同期限为5年。在向乙公司提供服务之前,甲公司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信息技术平台供其内部使用,该信息技术平台由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甲公司需要提供设计方案,将该信息技术平台与乙公司现有的信息系统对接,并进行相关测试。该平台并不会转让给乙公司,但是将用于向乙公司提供服务。甲公司为该平台的设计、购买硬件和软件以及信息中心的测试发生了成本。除此之外,甲公司专门指派两名员工,负责向乙公司提供服务。


提炼一下题目,履约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有:


1.为搭建信息技术平台购买的硬件和软件


属于其他准则规范的范围,硬件属于固定资产,软件属于无形资产。


2.设计服务成本和信息中心测试成本


不属于其他准则规范的范围,且成本与合同相关,且预期能够收回。


关键是判断是否增加了企业未来用于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


甲公司进行的设计和测试,都是为了搭建好平台,进而更好地与乙公司现有的信息系统对接,平台搞好了,之后为乙公司提供服务通过平台来完成就ok了。


为这个平台进行的设计和测试说白了就是前期的基建,是可以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


因此属于合同履约成本。


3.两名员工的工资费用


不属于其他准则规范的范围,且成本与合同相关,且预期能够收回。


关键仍然是判断是否增加了企业未来用于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


这两名员工是派去给乙公司服务的,说简单点就是指哪儿打哪儿,乙公司有什么即时需求,这两个员工就得立马响应。


这两个员工提供的服务是可以产生经济利益的,只是在产生的同时也被消耗了(解决完临时的问题就结束了),不可能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了。


因此不属于合同履约成本。


各位老铁看懂了吗?

 






历史文章大合集戳下方:

你们要的CPA文章大合集来了!



我是分割线



欢迎各位老铁给我来个素质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虽然我的标题挺不正经,但我分享的都是正经的干货,欢迎关注!

PS:我早已通过CPA考试,现在重新拾起就是想把之前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的点重新梳理一遍,用会计原则和逻辑框架去简化理解,因为在我看来,会计这门语言自身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死记硬背的后果是就算一时通过了考试,考完后也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更何况死记硬背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无法通过考试。


探寻本质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的,我的理想是能帮助一小撮人更好地通过考试,而且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徐甘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